最近,有个23岁的女留学生,为了一万块生活费,在各大平台发文曝光了自己的亲爹。正面无码加实名辱骂,还给参与网暴的网友发奖励。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就因为前一天父亲因为信用卡里刷了50欧反复确认她花到了哪儿,不爽。因为她心里认为父母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该欠自己的,自己啃老,他们应该感恩戴德。谁看了都生气,网友高赞的一条点评里说,生这样的小孩不如生一块叉烧。小孩犯错应该骂,当爹的也免不了面对一场教育不当的讨伐。这些文章随处可见不多谈了,只想和大家算笔账:条件一般的家庭,到底要不要咬牙送孩子出国留学?很多读者在文章留言中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这点,比如这位读者就说得很中肯。如果父母子女达成共识,就想出国留学,那么孩子也一定要做好出国吃点苦的准备。而家长也应该量力而行,评估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学费生活费
今天的文章我想分享给家长们两个小问题,以测试孩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01 时间问题我记得以前小学陪妈妈去买菜的时候,街市里面称重量的时候,用的是多少斤,多少两或者多少磅。 我小时候也会常常叫妈妈经常量一下我的高度,用的是多少尺多少寸,例如我现在便是六呎一吋高。 直到上了小学之后,我开始接触到另一种测量的方法。 重量方面,我学到了一公斤(1kg)等于一千克(1000g)。长度方面,我学到了一厘米(1cm)等于十毫米(10mm),一米(1m)等于一百厘米(100cm),一公里(1km)等于一千米(1000m)。当时的小学老师解释,这一种制度叫做”十进制“。采用”十进制的好处便是把整个制度简单化,方便量度和理解。这样的话并不需要紧记一尺等于多少寸,一斤等于
这位读者朋友,感谢提问。你的感觉没有错,公立并不比私立弱。甚至,最优秀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公立毕业。为什么要选择私立/国际的非主流教育之路呢?如果以后不长期生活在国外,需要选择国际体系吗?我觉得选择公立和私立无非有几个理由,首先是经济的原因。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支撑私立的学费,就没有太多选择,也就不必纠结于这个问题。那多少钱叫有足够的收入?有一些家长说,我一年能拿出20万来搞教育,想去学费20万左右的学校够不够?真不够。因为如果你想要走私立教育,学费只是其中的一头,但不是全部。你可能还需要强化素质,带孩子出国开拓视野,参加各类的国际化竞赛。就算没有这些,还可能有几万块的住宿杂费,一年的校服几千块。孩子长得多快啊,校服可能都穿不了两次就变小。所以不读国际学校不知道,所有的群里二手校服交易群
昨天,有三页截图刷了我的家长群。甚至小孩还在幼儿园的朋友都积极给我留言,“这个居然是真的吗?”吸引了所有人关注点的只有一条 ——“缩短学制,改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四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取消小升初,高中前完成基础教育。”这是真的吗?如果为真,以后小孩九年就送到大门门口了。看到这条消息,我也挺懵的。事儿这么大,先去教育部网站查原文件。果然,看到了截图1和2的内容。但是,也是全部内容。通知短小精悍,全文加标题、标点都没超过300字,居然深夜引起了所有家长群的骚动,呼唤我解读一下被杜撰出来的教育实验六条。原文说明要设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但是没有后面“言之凿凿”的六条啊!教育部网站没有,官媒没有发文。除了深圳辟谣,说非官方发布文件,不要轻信…是呢,深圳的朋友已经开始传说深圳100多
海外陆续开学后,常常能听到同学反馈,在国内的语言成绩还不错,也在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分数,但实际上课过程中却感觉很吃力,跟不上外国老师的进度,甚至听不懂。这种问题恰恰暴露了我们潜在的短板,考试成绩好并不代表语言能力强,学了语言最终还是需要拿来用的。以我自己为例,我的人生几段重要的经历都和英语有关,自己做了十多年的大学老师,过了而立之年从头开始赴澳读研,以及后来加入英国广播公司(BBC),回国加盟新东方这样一家庞大的教育机构,我与英语结下了不小的缘分。虽然我一直觉得语言学习是很个人的事情,但总有同事、好友希望我分享自己学英语的方法,周周说教育第23期,我就介绍一些方法,当作抛砖引玉和大家交流。许多留学生到了国外的第一个障碍就是语言问题,语言流利不仅对学业很重要,对日常生活以及个人发展都很重要。在
英语低年级免考之后,很多妈妈问我,英文还要不要学?我就把上海教委辟谣“中考英文降分到50分”的链接发给她们,然后补一句,学未必要学,考还是要考的。英文本来就是一种工具,学它就是为了让自己具备和世界沟通的能力。作为一个能力项,幼小报班背单词学语法,甚至自然拼读必要性都不大,手还握不住笔就要求书写,违背孩子的发展规律。那要怎么学呢?原版阅读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英文只是工具,丰富的故事激发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升英文能力。未来陆续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原版阅读的技巧、方法和书单。今天分享一份报告,以及不同年级的英文原版书单:)Renaissance教育集团近期发布的年度美国青少年读书统计报告:WhatKidsAreReading《孩子们在读什么》。该报告基于700万中小学生数据,横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里,你家娃每天花了多少时间在手机和IPAD上面?在这个数字时代,各种大大小小的“屏幕”确实是学习和工作必备的工具,完全不让孩子用也不太现实。可是,家长对孩子使用这些工具进行限制确实是必要的。长时间使用屏幕,家长可能都会担心孩子的眼睛,但你可能想不到的一点是:孩子的阅读能力可能会也受到影响。“爸爸真棒”的专栏作者Gauchewood最近看了三本书,全是关于阅读和大脑的。这些书整合了最近发表的关于阅读的科学研究,尤其是数字时代对于孩子培养阅读能力所造成的影响,他惊讶地发现:阅读是可以改变大脑“硬件”的高难度行为,孩子天生就能学会说话,但学习阅读的难度要比学说话大得多;阅读是分层的,“4年级学业分化”现象,可能就在于孩子是否掌握了高阶的阅读能力;以及,最令人深思的:数字时代的孩
女儿小学毕业,我没有让她参加中学派位,而是送她去上了厦门刚开的双语学校。知道这个消息的朋友,都很惊奇地说我可真有勇气。我对这个评价倒是很愕然,因为我一直不觉得这个决定需要什么勇气。于是我也问起朋友们:平时你们大家都觉得体制内的教学有很多值得诟病的地方,而且小学生的家长普遍都对即将到来的中学应试教育心怀恐惧,既然如此,“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就好了。如果是费用的问题,那倒是可以理解,可是为什么转轨国际化教育会需要很大的勇气呢?问将起来,大致有4个原因:国际化教育是单行道,到了体制外岂不是就转不回来了?国际化教育不如体制内教育“扎实”,所谓的“快乐教育”会不会荒废了孩子的学习时间?我们做啥都是一窝蜂,那最后申请国外大学还不是僧多粥少,变成一种洋高考?会不会缺少传统文化的滋养,孩子变得不中不洋呢?然
什么是英国本科教学的核心?什么是英国高等教育的世界名片?什么是牛津“皇冠上的宝石”?这些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答案——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的导师制导师制在英国高校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起源于牛津大学。1379年,牛津大学新学院的建立者威廉·威克姆率先开始在学院内实行导师制,随后,导师制成为了新学院的正式制度,也逐渐为牛津大学各学院所接受,在英国各高校全面施行。图源:新学院官网在英国的整体高等教育中,导师制始终作为核心而存在着。如今,许多留学生对于英国高等教育的满意度都源自于英国导师制度的先进,几乎可以说,导师制是除学院制外英国大学的第二个特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进,如今的导师制办学也已在英国高校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以学业指导为主要方式存在的、以牛津大学、剑桥这类学院制大学为代表的牧师式导
“双减”政策落地已经六十余天,过去数月里,我们在新闻里看到各种报道,有关整顿教培机构的,有关百万从业者失业的,但鲜少有视角关注到双减的另一群体——家长与孩子。“双减”本意是给愈来愈狂热的超前教学降温,给家长和孩子松绑,但“双减”后,家长的焦灼和孩子的学习压力真的减少了吗?他们如今的生活又发生了何种改变?带着这样的追问,近期我们针对近500名家长做了问卷调查。令人意外的是,其中一项结果显示,大部分(占比55.38%)家长并不会减少孩子的教育支出,当中有23.51%的家长甚至表示会增加教育支出。我们关注数据,解读数据,也想关注数据下所代表的个体命运与选择。这篇文章,我们深度访谈了参加问卷调查的5位家长。这些家长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他们的孩子有来自公办、也有来自民办和双语,主要集
有两件教育相关的事,看似没有联系,背后却大有深意。一个是“小镇做题家”这个群体的出现。它指的是那些出身小城、埋头苦读的寒门学子。这些人凭借题海中练就的一身应试本领,考入了令人羡慕的985、211,上大学后,却发现做题的能力并不能给自己带来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小镇做题家”缘起于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一群毕业于985和211的学生自称「Five(废物)」,分享自己“失学失业”的故事二是南京一中“整改”的消息。这所大城市名校向来努力素质教育,却因为高考分数不如县中被家长抗议,而许诺按照应试教育的方向加以整改。两者一对照,就会发现:南京一中这岂不是在往“城市做题家”的路上走吗?而且它绝非个例,在全国重视素质教育的名校,近年都有这种应试教育“反扑”的情况。对此,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委屈:有
疫情前,每年一到12月份,好多国际校的妈妈,都在如火如荼准备一件事:给娃申请英国私校插班、冬校。为啥?“在国内,如果没能进学术顶级的国际学校,又找不到课外资源,孩子几乎一定会在英语能力、文理科学术基础、思辨能力上‘瘸腿’,而像(I)GESE、ALevel、IB这样的英制国际课程考试,备考更是‘一把抓瞎’。没办法,只能从小学开始,一到假期就去英国好的私校上本土课程,才能一点点抹平和英国同龄孩子的差距,给未来申请增加点胜算。根本不是钱多得没地方烧啊!”然而万万没想到,疫情+双减,用来查漏补缺的海内外资源都被砍掉了,但孩子学习不能停,妈妈们纷纷来问:“今年寒假,有啥适合国际校孩子的海外好资源?最好是国外孩子同款!”有——我牵线了一位老朋友,目前定居英国的80后上海妈妈Alice,她正在陪孩子读1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四十年,亦是人口流动与迁徙的四十年。根据《2020世界移民报告》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中国移民海外的人数已经达到1073.23万人,移民输出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但少有人知道的是,在过去近四十年的移民浪潮中,有这么一波中产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而不惜“孟母三迁”,选择离开原有熟悉的生活圈,全家移居海外。移民后,他们是否过上了自己所满意与向往的生活?这篇文章,分享两个来自于两个中国家庭的移民故事,他们或许无法代表普遍现状与典型,但他们或许代表一种时代缩影: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和前程,不惜花费重金买下海外身份。一从“小镇做题家”到爱尔兰我们后悔了吗?早年间,艾丽在逛贴吧时,她无意看到这样一个帖子。“如果你有600万,你会选择移民还是购买学区房?”那时
读国际化学校的中国家长,太难了。负担着同步世界的学费,却得不到同等质量的教育;想花钱消除教育焦虑,却经常因为政策多变,而陷入日日夜夜的焦虑之中。尤其是今年,从缩减民办在校生人数影响入学,到原版教材改革降低英文含量、再到读国际课程也要参加中考的一系列调整,让他们更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们很怕下一只靴子掉落,会击中自己,让过去上百万的教育投入化为泡影;他们更怕,有一天小孩会因为自己的选择走投无路:既不能考入世界顶尖的学校,又丧失了高考的资格。 01/变数民办教育政策的多变,让择校问题再次成为中产家庭当下面临的重大挑战。不少人厌倦了走钢丝的胆战心惊,开始纷纷自寻出路:有一部分家庭,选择回归公立。在他们看来,目前国内的大环境下,走国际教育路线的风险大于回报,与其花几十万买一个教育的不
前一段时间,我认识了一个老母亲,国企里的女强人,职场硬角色。原本工作太忙给小孩放羊,结果去年上小学进了中关村系列,被强制在高规格海淀家长群里潜水,没几天就焦虑出了一脸的包。尤其是减负之后,她有点急了!看着别人默默努力,自己走投无路,这种感觉不好受。于是发消息给我要减压,聊聊怎么规划去六小强。她说,教育太焦虑了,没有个上学懂行的很心虚。所以全家(族)为了搞好下一代的教育,决定派人去教育圈里卧底——当老师。今年高考的表妹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志愿填报给她的要求是必须选师范,就算考不进全国排名第一的北师大,那也要进首师大!啧啧,决心下得可真大!别人鸡娃最多自鸡,家族鸡娃都开始“鸡”亲友团了。好在她表妹聪明,也很乐意当一名老师。01当老师=赚1000万?在北京当老师,给1000万换不换?好些人会犹豫个
2020年之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意义更加凸显,凸显了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现实。在世界各国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这一背景下,“平等、包容、公民参与、公正、尊重、理解”等等概念日益凸显。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为“全纳教育:未来之路”(InclusiveEducation:theWayoftheFuture)。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每一名学习者都很重要”为主题举办包容与平等教育国际论坛,意在重申国际社会对教育包容性的承诺,全纳教育再发力。什么是全纳教育?全纳教育起源于美国,在新西兰、意大利、葡萄牙、加拿大等地区比较盛行,目前,全纳教育研究与实践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与
未标注”原创“的文章均转载自于网络上公开信息,原创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
深国交备考 |
如何备考深国交 |
深国交考试 |
深国交培训机构 |
备战深国交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www.ScieOk.cn Some Rights Reserved.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23092号-1商务合作
友情链接:X-Rights.org |中国校园反性骚扰组织 | 留学百词斩 | 南非好望角芦荟胶 |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