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政治》原为阿伦特约1954年在圣母大学进行的系列讲座的部分讲稿,后经阿伦特大量修改。在《哲学与政治》中,阿伦特藉对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分析和批判表达了她对「哲学与政治存在何种关系、应当存在何种关系」的论点。全文除引言外,分为《真理与意见》《真理之暴政》《友人间的对话》《与自己共处》《被毁灭的doxa》《洞穴中》《惊异》七节。英文原作的版权归属HannahArendtLiteraryTrust,英文原作首发于1990年的期刊SocialResearch,Vol.57,No.1。译者非阿伦特研究学者。感谢星原对本文的支持与贡献。引言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亡开启了哲学与政治的分野。其在政治思想史中的作用与耶稣的审判和死亡在宗教史中的作用相当。因为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对
「国家是建筑在宗教上的」在《法国革命论》(1790)中,柏克说,我们应该「把国家尊为神圣」。对柏克而言,把国家尊为神圣,满足了人们生存的需要。柏克在1782年5月7日的演说中,把国家尊为神圣,可以提供「暴风雨之中的希望和支柱」,提供「一切事物都井井有条的秩序」。他在《法国革命论》中说,「人本质上是一种宗教动物」,「人的心灵是无法承受真空的」。在把国家尊为神圣的过程中,「最穷苦的人也在其中发现了自己的重要性和尊严」。政府中的领导人「应该对他们的职责及目的具有高贵可敬的思想,他们的愿望应该充满不朽性,他们不应该注意眼前微不足道的钱财」。否则的话,整个国家的链锁和延续性就遭到了破坏。一个世代就不能与另一个世代相衔接了。人类就会变得不比夏天的苍蝇好多少。柏克把国家尊为神圣,更多的是出于实践考虑,而非
所谓「哲学」,我在这裡指的特别是分析哲学,但以下我的论证和结论可能也适用于其他哲学,如欧陆哲学和东方哲学。对于多数的哲学问题,我们看到的情况经常是:在每个问题上,哲学家们的看法总是分歧,不同阵营的哲学家的论证尽管推陈出新,但总难说得上是击倒性的(knock-down)论证;有些问题的争论甚至长达两千多年,而始终没有定论。哲学讨论是否真能带给我们有关于这些哲学问题的答案的知识?如果不能,为甚麽?请注意,我刚问的问题是有关于哲学答案的「知识」而非「真理」的问题;任何瞎矇鬼扯的猜测都可能因为狗屎运而碰触到(hiton)真理,但任何学过一点知识论的人都知道这算不上知识。(不过,让我先预告一下:我在文末时将不只会质疑哲学讨论能带来知识,还会质疑哲学问题有相关的真理可言。相对来说,以下H.
作者/Ensa,YL,Dahuang编辑/ Beatrice,Fiona,Hanna,JingL,PP,Wenjing校对/JingL,XJL排版 / 阿笙SpecialThanks/所有和作者们分享了自己非自愿性经历的人们为了避免限流/屏蔽,下文中部分敏感字眼加入了「/」。导言:如何定义性在讨论性许可(sexualconsent)之前,明确什么是「性的(sexual)」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明确了什么是性之后,我们才能明确性许可的适用范围。本文将以「性行为(sexualbehavior)」的定义为例子来揭示性的定义的模糊。而这种模糊性,也将被性许可所继承,从而体现出性许可的复杂。应当注意的是,本文旨在讨论「性行为」的定义的演化
关于作者:知觉哲学(philosophyofperception)在西方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于二十世纪以及本世纪的过去二十年来也有许多复杂的发展。近年来部分哲学领域开始更积极与自然科学进行跨域研究,而知觉哲学是一个显著的例子。本概述从传统知觉哲学出发,对比新式跨域知觉哲学的问题与进路,以期让读者对此领域有一较整体的掌握。传统知觉哲学的问题包括知觉经验的形上学问题、知识论问题、以及语言哲学以及心智哲学对知觉问题的影响;新式跨域知觉哲学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与意识的关系、不同感官知觉的异同、知觉与认知的界线等等。传统与创新问题之间也会有一些潜在的互动关系,但必须要先各自了解到一个地步后,才比较能够看出它们之间如何彼此牵动。首先是一个很直接的形而上学的问题:知觉或知觉经验是什么样的存在?如果说它就是
一、序言靖国神社的错误和荒谬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证自明的。这首先是一个政治-外交问题,它意指日本不仅将甲级战犯供奉为神与英雄,还以首相为代表公然对其进行正式参拜;其次,在文化与历史认知上,对靖国精神——忠于天皇和国家——的推崇,也雄辩式地证明,日本并没有承担应尽的历史责任,形成了错误的民族认同;最后,更本质的是,围绕靖国神社的讨论,以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主要地构成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意识形态叙事,而这场战争的伤痛与荣耀,正是形塑当代中华民族认同的根源性素材。但仍然有很多矛盾悬而未决。靖国神社问题是历史地存在着的,这也就是说,它并非凭空在战后的话语体系中突然冒出,而是与现实的政治经济因素有不可忽视的联系。更直白些,它在实际运作中更像是个政治策略问题。对于各国政府和部分人而言,或许日本撤销甲级
关于作者:翻译/欣人欣火哪怕只是提议将性差异视为本体论问题讨论,也会引来哲学(这一学科是传统本体论问题的把关者)和性别研究两方强烈的反感,这一态度并非毫无理由。这「两方」不情愿的背后至少有一个共同理由:这一提议毫无新意。传统本体论和传统宇宙论极其依赖性差异,将性差异作为其根本原则,或其结构化原则。例如阴-阳、水-火、地球-太阳、物质-形式、主动-被动——这类对立(通常具有直白的性含义)是传统本体论和宇宙论的组织原则,同时也是天文学等其他科学的基础。而这也是拉康为什么会说「原始科学是一种性化技术」1。而在历史的某一节点,围绕着伽利略革命和其影响,科学和哲学与这一性化传统同时决裂了。如果可以简单泛泛地总结当代科学和哲学的特性,那这一特性就是现实的「去性化」,即抛弃性差异,不再将性差异视为一项
突然在很想念两个人下午看到一位社会老师(Emma)转发米尔斯,想引用她的:“社会学想象力我是大一第一学期念的,当时读时鸡皮疙瘩都战栗,很多年后在美国和导师说起,导师说确实经典作品是奇怪的:不同时空的人,会因为某些经典不远万里跑到异国他乡求学,确实是走上这路人的共同特点……每年我带大一新生读米尔斯时,我都会说,如果读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你都没有火花四溅的晕眩感,估计和社会学缘分很浅,就别费力多想社会学博士毕业工资这种问题吧……”想念不需要理由。所以我想念米尔斯了。想想我认识米尔斯也一年了,这是一段神奇的经历。我是很难想象一个从未在现实里产生过联结的人会对我产生多大的影响。回顾这还有一个月就将近18年的人生,有两位先生与我从未谋面,但是带给了我巨大的人格与智识上的冲击。这是两个永远不会消失的名字:
背景:罗伯特·皮平是芝加哥哲学系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ServiceProfessor),主要从事现代德国哲学传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康德和黑格尔。此外,他还发表了关于现代性理论、政治哲学、自我意识理论、概念变化的性质和自由问题的文章。他有不少跨学科的兴趣,特别是涉及哲学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并出版了一本关于亨利·詹姆斯的书,以及关于普鲁斯特、现代艺术和当代电影的论文和专著,包括关于好莱坞西部片和政治哲学、黑色电影和宿命论问题、以及希区柯克的哲学抱负。Q:今天的批判理论致力于抨击资产阶级社会——一种基于压迫意识形态的社会。而您的作品明显回到了卓越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黑格尔。黑格尔的作品,如何带来一种思考现代社
本文的写作发端于这样一个疑问:人类学的「礼物交换」和哲学的「礼物现象学」真的是在讨论同一个「礼物」吗?如果是,那么,为什么它们彼此争论的内容如此大相径庭?一个说,礼物是用以构成和维持社会关系的日常活动,它带有义务的特质;另一个说,礼物必须是自愿赠予的,然而,如果坚持这一点,礼物本身又会马上被取消。可如果不是,为什么它们都在使用同一个词——「礼物」?而礼物这个范畴为何又表现出如此自身分裂的状态?此外,为什么人们会不自觉地将礼物交换和现代世界的商品等价交换活动做对比呢?这两个疑问迫使我将礼物与等价交换这两个范畴(而不是送礼、回礼、商品买卖这样的具体活动)同样置于交换方式的框架下加以考察。在我发现这其中存在着明显的断裂的同时,我幸运地读到了大卫·格雷伯的《债》一书,其中明确地提到「债务是一种必须要
选自GiorgioAgamben:SovereigntyandLife,2007,pp.11-22.我很欣赏阿甘本的著作。我特别欣赏他惊人的古典学养,他在运用理论范畴时的直觉和分析的技巧,以及他把看似无关的思想体系联系起来的能力。但是,这种欣赏不意味着,我对他的理论结论没有保留意见。这些保留意见,是本文想阐述的。如果要长话短说,那么,我会说,阿甘本有美中不足之处(vicesofhisvirtues)。读阿甘本的文字,人们常常有一种感觉,他还没梳理出某个词语、概念、机制的谱系,就急于确定它在当代语境中的效用。于是,在某种意义上,起源(origin)相对于后续事物有隐秘的绝对优先性。当然,我不是说,阿甘本天真地假定词源学(etymology)是后续事物的密码或线索。但是,我认为
在与编辑商量第二期中文版《新哲人》主题选择的时候,这本《技术与大脑》的目录里有一行立刻吸引了我,那是我非常喜欢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一首神秘主义诗歌《第二次降临》:在不断扩张的漩涡里旋转、旋转,猎鹰已无法听到驯鹰者的呼唤;事物分崩离析,中心再难维系,仅仅余下混乱状态向世界脱缰而去。血色染就的潮水奔涌,无论何地,纯真的仪式,淹没在那里。最好的人类缺乏所有坚定的信念,而最坏的人类却充满了激情的主见。… 这首诗歌作于一战之后,作者描述了世界分崩离析、陷入混乱的模样。同时,这也是一首充满宗教意味的诗,它的题目所指是基督教的一个信念:基督会再次降临世间,带领人类迈入新生文明。可是,作者对第二次降临的未来抱着悲观的态度。他认为时代会以善与恶的螺旋形式交替出现,这一个两千年末尾的混乱预示着下一个两千
未标注”原创“的文章均转载自于网络上公开信息,原创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
深国交备考 |
如何备考深国交 |
深国交考试 |
深国交培训机构 |
备战深国交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www.ScieOk.cn Some Rights Reserved.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23092号-1商务合作
友情链接:X-Rights.org |中国校园反性骚扰组织 | 留学百词斩 | 南非好望角芦荟胶 |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