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纵观深国交 » 正文

毕业生的讲述 - 大学胜境篇 SCIE19年校刊(37)

59952 人参与  2019年12月14日 06:30  分类 : 纵观深国交  评论

张楚珧Cathy

深国交2017届毕业生,就读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澳洲上大学

 “我快开学啦”

“我要midterm了。”

“我在实习呢。”

“什么?我都快final了。”

 image.png

在南半球开始求学生涯后,和天南海北的好朋友们过起了有时差、季节差和考试差的生活。在墨大一个学年的生活快要结束了,和刚结束了大半年的GAP时对大学生活的满怀期待不同,这大半年经历了生活节奏、学习方式和方方面面的改变,也将带着疑问和动力继续前进。 

感谢国交的自由,让来到大学之后的我们不至于面对大把大把的自由时间不知所措;但习惯了在国交宿舍到教学楼2分钟的生活,到了一个诺大的校园也总有些不适。我相信面对上大学这个全新的转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适应方式和适应周期。于我而言,南半球2/3小时的时差让我可以毫无障碍地随时和父母沟通,但与此同时也和朋友们有着难受的时差。 

墨尔本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在这里可以看到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满街都是熟悉的面孔和亲切的家乡美食(city里光奶茶店就有十几家)。对于把吃看得无比重要的我来说,这无疑减少了我的乡愁。大U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各式各样的图书馆供你选择:躺着趴着坐着,沙发板凳靠枕落地窗……法学院的图书馆座椅方方正正一排接着一排,仿佛回到了国内的大学;商学院的单人自闭大书桌最适合从早泡到晚赶Due;主图的大电脑是最好找到位置的,可是最长3个小时也会自动logout一次。作为早起星人,最美好的几件事儿之一就是在after hour图书馆开门前迎着朝阳在整座城市还没有怎么苏醒的时候罢好一个喜欢的位置,把自己丢进图书馆独特的味道和早上空无一人的安静里。 

image.png

关于gap: 不得不说大半年没有上学在刚开学面对作业和考试时整个人都有点儿懵圈,但我还是会说这是一段非常值得的经历。是因为南北半球的学期差才捞到了这长达9个月的假期。在这9个月里,和好朋友们去到了不同的地方旅游,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实习了两个半月,送走了美国党、加拿大党、英国党,也第一次自己一个人旅行。每个人都说大学是一次非常大的转变,我更认为这个转变所带来的选择也好、烦恼也罢,前因后果加在一起其实都是属于你一个人的成长历练。 

image.png

关于选课:除去专业课之外,在大一我还坚持选修了高中学了4年的西班牙语,也是在这门课上,我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愿意分享的朋友。因此也真诚地向大家推荐,在专业课有余力和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应该错过学习语言的机会。因为语言学习的过程本身就需要很多的表达,比起很多科目上课大家走进一个房间,听老师讲1个小时课大家一言不发再各自走散不同,语言课上老师会“强迫”大家交流。在刚上大学不知道怎么交新朋友和不同文化碰撞的时候,这绝对是一个敞开心扉的好出口。 

关于社团:国交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社团供我们选择,大多数同学在国交也已经体验过了不同社团的模式,因此到了大学也有了自己想要去到的方向和想要加入的圈子。于我而言我选择了坚持自己的爱好加入了篮球社,墨大篮球社的模式很有趣,它和学校的篮球队是在一个体制内但又是两个不同的分支。作为社团来说,不一定要是本校的学生才能加入,因此我们队里出现了“我才不要跟我本校的同学玩儿,我最爱的是你们”的J同学,和“天啊好想参加这周的比赛但是要带娃上课”的A同学。每周一次的训练和比赛着实充实了我的生活,也不得不承认,在第一次面对平均年龄45+的对手的时候不由得敬佩,这是我在国内完全体验不到的、对自己爱好的付出和坚持。每周末的比赛都会有带着自己的宝宝来助威的“妈妈”选手(而且实力巨强啊!) 

image.png

学业、篮球、吃喝、探索南半球和并不宽但舒适的朋友圈(包括和国交好友们的“异地恋”)基本充斥了我的大一生活, 当然其中也夹杂着不计其数的关于未来方向的思考和探讨,但这些最终好像都回到了同一个原点:把握好现在和多去尝试。虽然现在的生活节奏和模式是我熟悉且舒适的,但大学的大好时光,怎能不走出舒适圈去大胆的探索呢?


关联阅读

怎样成为深国交学生 How to become a SCIE Student -- SCIE19年校刊(完结)

深国交部份优秀校友动向 SCIE19年校刊(41)

深国交毕业生的一人一世界 SCIE19年校刊(40)

毕业生的讲述 - 专业与职业篇 SCIE19年校刊(39)

毕业生的讲述 - 大学申请攻略篇 SCIE19年校刊(38)

毕业生的讲述 - 大学胜境篇 SCIE19年校刊(37)

毕业生的讲述 - 难说再见篇 SCIE19年校刊(36)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世界顶级艺术院校 SCIE19年校刊(35)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专业去向统计 SCIE19年校刊(34)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香港篇 SCIE19年校刊(33)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世界各地篇 SCIE19年校刊(32)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美国篇 SCIE19年校刊(31)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英国篇 SCIE19年校刊(30)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哪两个地方可以找到我? SCIE19年校刊(29)

校园设施及运作模式 - Campus facility and operation SCIE19年校刊(28)

我的孩子在国交06 - 爸妈是“深国交家长” SCIE19年校刊(27)

我的孩子在国交05 - 国交孩子的软实力 SCIE19年校刊(26)

我的孩子在国交04 - 2017届天天妈感言 SCIE19年校刊(25)

我的孩子在国交03 - 2020届思诚妈感言 SCIE19年校刊(24)

我的孩子在国交02 - 2022届雨烨爸感言 SCIE19年校刊(23)

我的孩子在国交01 - 2018届辰馨妈感言 SCIE19年校刊(22)

课外活动与公民教育 - 文体活动 SCIE19年校刊(21)

课外活动与公民教育 - 深国交的传统02 SCIE19年校刊(20)

课外活动与公民教育 - 深国交的传统01 SCIE19年校刊(19)

课外活动与公民教育 - 有关全球公民奖 SCIE19年校刊(18)

课外活动与公民教育 - 深国交社团汇总02 SCIE19年校刊(17)

课外活动与公民教育 - 深国交社团汇总01 SCIE19年校刊(16)

在深国交上学 - 老师们:有思想,有要求 SCIE19年校刊(15)

在深国交上学 - 深国交的生源及新生适应期 SCIE19年校刊(14)

在深国交上学 - 校园友谊与氛围 SCIE19年校刊(13)

在深国交上学 - ”艺术/审美“的教学方式 SCIE19年校刊(12)

在深国交上学 - ”人文/社科“的教学方式 SCIE19年校刊(11)

在深国交上学 - ”物理课程“的教学方式 SCIE19年校刊(10)

在深国交上学 -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SCIE19年校刊(09)

深国交是一所国际高中-SCIE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8)

深国交新校园开工建设-SCIE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7)

深国交的名校学子-SCIE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6)

深国交的使命-SCIE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5)

SCIE 深国交(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4) - 学姐学长们

SCIE 深国交(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3) - 尊敬的任课老师组

SCIE 深国交(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2) - 深国交院长说 

SCIE 深国交(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1) - 全校老师大合影

许立人 Allen

深国交2017届毕业生,就读于英国国王学院

image.png

参加《明日之子》选拔

在伦敦,数尽人生的公路牌 

我在KCL就读数学与统计系(是clearing进入KCL的,在此提醒大家避免further考砸)。感觉学习方面的事无须再向学弟学妹阐述了,毕竟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系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存方式。相信在国交经历过一番历练的你们,来了英国也不会令人失望吧。主要想说的,还是生活吧,毕竟“伦敦”二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吸引力就足够大了。 

你可以在清晨的小巷里走着,看着忙碌的英国人疾步行走上班时的样子

你可以在午后的校园里逛逛,看到那些抗议示威的学生给你递来传单

你可以在傍晚的街头约上朋友,吃顿饭。在拥挤的唐人街排队就为了一杯奶茶

你甚至可以在午夜的街头 微醺地从KTV里走出来

慵懒地靠在的士车的窗边,看一抹第二天早霞。 

伦敦的生活其实从来不孤独,也从来不轻松
有时候,五点不到就天黑的夜,也会显得格外阴冷

下雪天其实,也没那么美好

一边瑟瑟发抖地走在街上,抱怨着今天的衣服又没穿够

一边一直注意着脚下的路,害怕一地的湿滑让你跌上一跤 

但生活不就是这样嘛,你总会离开自己的家,在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地方闯荡

你会惊讶这座城市怎么这么小,小到每次在唐人街都会遇到四、五个熟人

你会惊讶这座城市怎么这么大,大到每一次和老朋友的见面,都显得那么遥远

这座城市会很吵闹,喧嚣起来也会人挤人,也会车水马龙水泄不通

但你也会害怕于这座城市的空寂。空寂到一个人躺在家中,害怕着外面空如死灰一般的安静。 

我很开心啊,在伦敦能参加到一档综艺节目的录制,能去参加几次海选,能够去认识到更多喜欢唱歌的人 

很庆幸自己能够在最孤独的时候,有着一帮国交老友陪着,谈着对方以前的糗事,一起在酒吧里跟着一群狂热的足球迷一起看球。 

很高兴我有了第一个外国朋友,很高兴我能在羽毛球校队里打上比赛,很高兴我能在过年的时候给朋友做上一顿糯米丸子。 

很感动我能在伯明翰看到林丹,能够在全场的呐喊声中听到“中国队,加油”。 

无论如何,生活嘛,总是要往下走的

你会觉得累,会在早上起不来床,不想去老师的课

但你会觉得充实,你会开心,会觉得,生活可能就是如此美好 

因为这是你第一年在伦敦

因为总会有人陪你数尽 你人生的所有公路牌。

image.png

  和KCL羽毛球校队的合影

 image.png

中秋节和朋友们出去玩时候的照片


 image.png


参加一档不温不火的综艺节目

陈星典 Bill

深国交2016届毕业生,就读于英国伦敦政经

image.png

 伦敦读大学生存指南

大学上到现在不知不觉过了两年,如梦似幻。在这里分享一些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一些给学弟妹们的tips~

1. 每天累成狗。这句话真的不是夸张,可能是以前在国交过得太舒服了,所以刚上大学面临如山课业真的有点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尤其是大二真的只有一个字形容就是——累。 LSE先不论教学质量具体如何,学习压力还是非常非常大的。淘汰制的考试机制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要很努力才能继续读下去,所以考试季的图书馆总是灯火通明。有一句玩笑话是当早上9点有人跑去图书馆找座位时,其他人会对他失望地摇摇头说 “shame shame”(权力的游戏一梗)。每天就是宿舍学校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真的很枯燥,但是还要坚持啊。现在做好心理准备是好事。

2. 近乎到疯狂的阅读。对于我们这种偏理科的专业(AF)来说阅读量是非常小的,但即使这样要读的书也是堆得跟小山一样。更不用提那些学文科的同学了,真的很佩服他们的勇气与毅力,疯狂熬夜甚至连续通宵不睡只为了补reading和essay不是谁都能坚持下来的,换作我可能就要撕书骂人了哈哈。
3. 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自学能力是我认为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前提是你真的想好好读书。因为不管老师教的怎样,你如果听完课私下里不自学都是一头雾水的。所以自学能力=学习能力,希望大家多多培养,多做笔记多总结之类的废话希望大家能明白。还有就是考试季一定要做好plan循序渐进,多跑学校silent zone,没人打扰你学习。
4. 选课。如果可以选,个人建议不要学太难太难的课程,真的会让人很崩溃,养眼的好成绩还是重要的。当然如果你就是个渴望挑战的人,那挑战一下自己似乎也不是不行,祝你好运,加油朋友。
5. 锻炼身体。学习压力很大再加上混乱作息,和英国人似乎失调的甜度味蕾……你在这里可以找到一千种让自己胖的理由。锻炼身体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泡健身房出外跑步什么的,或者跟我一样有一项热爱的体育活动。不锻炼喝水都长肉啊同学们。说到喝水,尽量买瓶装水喝哦,要不等你毕业了发际线就要比天高咯。
6. 保持一项爱好真的很难。今年作为学联队长才明白到这边要继续踢球有多困难,先不说凑够一个球队每周训练,然后定期出去比赛的人数问题吧,光是订球场就足以让人绝望了。英国热爱足球的人很多,而在寸土寸金的伦敦想踢球其实比想象中难得多。举个栗子吧,伦敦市中心的Russel Square球场,小小的8人场要240磅(两个钟)。240磅啊同学们!当打电话问到这个价格的时候我就想这和抢钱有什么区别啊朋友!所以每周都要很辛苦地去找那些又便宜又不至于太远的场,一年这么弄下来虽然很累但是挺锻炼人的,尤其是觉得自己现在跟外国人打电话没有任何问题了哈哈。
7. 关于安全问题。“不要把在国内深夜撸串的习惯和安全感带到国外”,这句话非常赞同。总之就是别惹事,晚上少出门,出远门一定要结伴之类的。无论男生女生,都还是要留心一点好,安全第一。 穿金戴银的同学嘛就当我没说。
8. 社交。作为一个很安静喜欢独处的人,我是十分讨厌往人堆里钻的。 所以我的大学生活90%都是一个人过的 (大部分空闲时间都在唱歌)。这个就因人而异吧,LSE这样的地方本来也没有很多时间给你社交,我的想法就是不用刻意去社交。独处也是很重要的,它能让你安静下来弄自己的事,有三两朋友足矣。然后一定要找一个能说心里话解忧的朋友,真的非常重要,有的事你自己瞎想可没有结果。这里特别表扬某位经常开导我这种孤僻的人的某又会唱又会跳的年级男神,比个心。
9. 没啥好写的了灌碗鸡汤好了:cut me some slack。努力当然很重要,但是偶尔也要学会给自己一点空间,原谅一下自己的一些小问题和错误。在外留学是真的很不容易,精神上的压力往往要更严重一些,对自己太苛刻不是什么好事,该吃好吃的就吃空闲时想打游戏就打,只是要学会控制。该拼咱也要好好拼,才能不负美好时光。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专注,大学不是随便学学就能过了的,当你觉得累的时候想想还有比你累得多的同伴。这场长跑要时刻专注才能不掉队,但也不能用力过猛,保持自己的节奏别被别人带着跑。

总之希望同学们都能茁壮成长。以上几点心得看看就好,同意与否取决个人。国交的悠闲生活真的非常美好而值得怀念,希望大家好好珍惜。

来自一个年老色衰却很爱你们的学长,希望国交越来越好长江后浪推前浪。

image.png

贺玥 Esther

深国交2017届毕业生,就读于英国帝国理工

吹拂英伦的风

image.png

在伦敦街头流连的一年过去了。这一年过得飞快,也发生了很多事:我离开了熟悉的地方,远渡重洋踏上了一片陌生的土地。然后在这里,我认识新朋友、适应环境,也得应对不算小的学业压力。

相较其他专业来说,在帝国学化学不算一件苦差事。我们没有什么作业(隔壁物理数学系的朋友估计要炸锅了),学习上基本就只有实验报告和考试,平时上课和tutorial强度也不算很大。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进实验室的时候;防护措施自是不必说,第一次进去以后还颇有些战战兢兢,老觉得碰什么都不对,不自在得连怎么走都不大清楚;被迫在那个环境里待了几个星期后,一切就变得自然而然了。所有的实验最后真正做下来,就觉得其实并没那么难。 

偶尔会出现很忙的情况,就是传说中的早九晚六(课从早上九点一直排到晚上六点):一天八九个小时连轴转下来,晚上从楼里出来整个人都是跌跌撞撞的,已然被一整天的高强度学习整懵逼了。所幸这种时候不太多,总体还算比较愉快。但是有一点就是化学系每年考试时间全校最晚,基本上我们课都没上完就已经能看见其他系的朋友提着大包小包准备回家了;那其中更有甚者看见我们系的还上来人文关怀一下,问:“你们考完了吧?什么时候回去呀?”这种时候的心灵暴击简直过亿。再过几天,图书馆人去楼空,偶尔看见的同学都是系里的熟悉面孔了。算算还有几天回家,只能摇头轻叹,然后找个位置开始一天的爆肝学习。 

总结一下就是,平日里忙的时候熬夜看实验流程,次日中午12点下了实验后匆匆忙忙跑到食堂吃点东西,1点开始上课。下午课程结束,叫个外卖或者就在图书馆咖啡厅啃个三明治,然后在图书馆不动声色地待到夜幕降临。若再晚一些,则回宿舍的捷径上的大门大抵已经被锁住了;于是只能绕一条比较远的路,在漆黑夜色中一个人穿过空荡荡的学校,踏着路灯的昏黄微光回到宿舍楼。 

听起来颇有些清苦,但是真的值得。 

另一方面,闲暇的时候,一个人走在午后的校园里,看石凳上的老人悠闲地读书,草地上的孩童无忧无虑地嬉闹。学校右拐出去就是自然历史博物馆和V&A博物馆,时常有穿着制服的学生排队等候进场,阳光打在他们年轻的脸庞上,岁月静好。再者就是跟着小伙伴们去庆生亦或是周末去约饭,一行人在灯火通明的大街上笑着闹着,看着行色匆匆的行人及古老建筑上金碧辉煌的招牌,偶有肥大的鸽子笨拙地飞翔。这种时候,突然就觉得自己也能成为这陌生土地的一部分了。 

最开心的时候当属朋友来访。我狭窄的宿舍留宿过两位国交同学,虽然每次一来人就意味着要和她一起挤只有0.98米宽的床,但是真的很开心。我们在那片小小的空间里谈天说地,看日落月升,总有聊不完的话。第一位朋友留的时间长些,下午便一起去海德公园散步。当时是冬天,我们呵着白气搓着手站在林中看飞鸟从湖面上掠过。那一刻的美好,让人想永远留住。

 image.png

在他乡上学其实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上学的日子里,闲下来时会关注的事情就是还有几天回家,已经过了几天,诸如此类。那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回家遥遥无期;一但放假回国,却不争气地开始怀念起那片土地,怀念起那边的人和事物,还有日落时天边一片片绯红的云。或许真是这样的:如果选择去往远方,则如何用心找到故土与旅居之地之间的平衡就成了每位旅者的必修课。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思考思念当下得不到的物事,而忽视眼前的小幸福。 

也许,直到我们能够放下眼前没有的,取而代之用心珍惜眼前拥有的,那我们作为旅人或留学生,也就真正可以毕业了吧。

黄日铭 Sunny

深国交2017届毕业生,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

牛津第一年

我是黄日铭Sunny,2013年入读国交G1,现在在牛津大学Brasenose学院生化专业读大二。

 image.png

毕业后一直有跟国交老师说,在牛津的生活跟国交好不一样,一定要给学弟学妹写写,而动笔时回头看,我在牛津当学生,已有一年了,这其间见识了很多,学到了很多,因此也成长了很多。而国交给了我的,不只是高中4年的快乐时光。

牛津作为一个英国大学,和国交作为一个国内高中,虽然如大家所说,国交的教育确实能为大学做一个铺垫,但初到异国感受到的文化和环境差异,还是给我以非常大的冲击。不过无论如何,我还是发现,国交的4年,还会是我人生中不能缺少的4年。 

去年出发之前,我已给自己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知道大学的学习会有多紧凑,生活和文化会有多不一样,但初到的一周,他乡的生活还是给了我一个下马威。 

身陷“牛津最友善学院”。在国交我觉得自己是个非常喜欢社交的人,4年时间不仅认识了几乎所有同届的同学,上下届的好朋友也有很多。但在英国,当地文化对每个人的社交能力是“缺省”的,即他们并不把一个人的“主动积极”当做他的优点,而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所以在新生周,不夸张地说,身边的人都在竭尽全力认识所有能认识的人。Brasenose学院在最近一个官方统计里面喜提“牛津最友善学院”,这可不是浪得虚名,因为学院里的确每个人都在尽快认识所有人,是所有的每一个人。这样的气氛估计可能只在几个学院里面有,但也着实吓到了我,毕竟英国非常主流的一个社交方式,是中国人并不特别适应的喝酒和蹦迪派对。 

跟外国小伙伴们社交需要我们跳出已有的舒适圈,所以很庆幸在国交,我社交的舒适圈有扩大很多。初中时虽然也有机会认识别的班或其他年级的朋友,但主要还是在国交因为并没有班的概念,以及有特别多能认识到其他年级朋友的活动,所以在新环境里,虽然不适应还是有的,但我还能过得比较巴适。 

独立生活的挑战。好吧这个话题其实初中高中所有家长都一直在提,但到了牛津过上大学生活,才知道以前所谓的“独立生活”并不独立。到了宿舍才发现,原来还需要自己找超市和百货去买热水壶啊吹风机啊各种各样的东西,可去哪里买,买什么牌子,就没有爸妈告诉你了。到陌生的国度生活,也才发现去警局注册、办银行卡等等以前都不需要做的事,也得自己去做了。这些事情其实都十分简单和琐碎,但加起来也会占用不少时间,尤其是在新生周满满的安排下,很想有人能帮自己一下。不过实话说,也就是离家生活了才会有这样的体验和成长。 

我家不在深圳,所以国交4年实际上也让我有了一定的准备,住宿生活或多或少算是预先体验了出国留学的滋味。而且,作为一个国交毕业生,其实已经让事情简单不少了。 

首先,国交每年都在往世界各地名校输送学生,所以每届毕业生去了大学之后,都很可能遇上也是国交毕业的学长学姐。本是同根生嘛,学长学姐都会特别积极主动帮助新来者,毕竟高中和大学都能成为校友,也是缘分。而在一些国交毕业生多的大学(此处点名伦敦帝国理工),这个传带帮的组织是非常庞大的。所以,刚到陌生的环境,作为国交的毕业生,总能很快找到自己的第一个组织,直接跳过其他人一般都要经历的融入新环境的一步。不仅是精神上有了依靠,而且学长学姐也都乐于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上、学习上的问题,有些问题琐碎到都不好意思问不熟的人,但是对自家的学长学姐总是很放心的。 

其次,作为国交的毕业生,另一个我之前并没有意识到的优势在于,国交的名声已打响全国了,所以经常会出现的是:一个国内高中去英国读书的人问我是哪个高中的,我说“深国交”,他就会回“woc大佬大佬”,留下我在风中凌乱地掉在地上无限个问号。而更重要的是,会有人因为你是深国交毕业的,而直接就认定你是个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都很强的人。好吧虽然是有王婆卖瓜的成分在里面,但这样的情况的确也是有出现的。 

除了生活上的新体验,同样重要的就是学术上的了。在国交呆4年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我有4年时间去习惯全英文授课,和用英文去做所有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即便如此,我在不同的教授开课的第一节课,都还是要用几分钟的时间去适应这个教授口音的。所以说,吐槽国交老师的口音归吐槽,但当你在大学遇上一些比如说来自利物浦的教授上课,还是会怀念虽然不好听但至少听得懂的Chinglish的。 

国交授课强调的,很多都是学术外的东西,有很多各式各样的project要做,而大学学习也是如此。英国大学(更不用说非常强调能力多元化的美国大学了)也会有poster和group work之类的任务,在国交练就的做project的能力,会很有帮助。一些之前没接触过的,比如画mind map之类,其实就是一些外国小伙伴的日常学习方式,所以能在国交接触到不同的学习任务,起码让我在大学里接到一个任务时,不会遇到不知要做什么的情景。 

另外,过去4年大家一起吐槽“深圳国际自学学院”,实际上也有锻炼到一些能力。大学学习真地非常强调自主性,教授不会盯着你学习,不做作业也没有特别大的后果(因为真正计分的只有一两场大考试);往更细来说,教授其实没有很关心你能不能听懂(或者说他有没有讲懂)知识点——事实上,课上讲的东西基本是不可能立刻弄懂的,所以课后的自主探究和复习,也包括课前的主动预习,会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 

跟国交一样的是,牛津在考试之前,也没有人会带你复习把要考的知识点都过一遍,甚至考试前一周还在上新课。牛津的上学时间是3个学期,但是每个学期都只有8周,接着就会有6周假期。听到这个的人都会说“你们假期怎么这么多啊”,但每次我的回应都是,如果要我上第9周的课,我大概就会猝死了吧。因为在这一年24个星期的时间里,牛津生化系要学的内容,比其他大学更长学期要学的还要多很多。但一年下来,勉强应付了所有的学习任务之后,回头一看才发现原来自己有这么大的潜力,超越了自己很多次。 

像国交一样,平常的日子除了上课,就是社团活动时间。牛津有一个官方认证的中国学生会(公众号oxfordcs),主要面向本科学生。平常也会办一些类似于国交SGT、NYC这样的活动。因为在国交就是学生会和Prefect成员,所以到了大学我也非常主动地参加了这些活动……的搬砖,后来在新一届选举中也当选了副主席,接下来一年又会负起更大的责任了。所以说国交4年,是为我现在包括将来的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的,毕竟不是哪个高中都能给学生这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而且全国也就国交一个高中能让学生在新年晚会上跳“猥琐舞”了。同时我也参加了其他一些社团,平常也会占用一些时间,有时甚至是一整个晚上或一整个周末,但是如果时间能安排好,这样的活动会让生活变得充实,而不是打扰了日常生活。在国交,我也有遇到一两次需要1、2点睡觉的日子,好吧说实话到了牛津之后1、2点睡是常事,但3、4点睡我也只试过一两次,所以还是很满意了(所以说为什么如果牛津学期有第9周估计要猝死了)。 

最后说说大学的足球。这一年下来我很庆幸能在繁重的学业之余维持了我这么多年的爱好,不管是踢球还是看球,都有找到不同的组织。因为在国交受到过比较好的训练,来自美国的Tom和英国的Stuart都让我见识了国外足球训练的风格和水平,所以在牛津参加学院院队的比赛,除了自身硬实力不够之外,其他方面比如说战术和场上交流还是可以搞定的。去英国前有球迷朋友羡慕我说,看球终于不用熬夜了,去之前我也觉得挺好的,去了之后才发现,因为球赛集中在周六下午,所以反而经常因为有事要忙而看不到球!(经常非常心痛地省下看球的两个小时时间)但必须要说的是,即便大学再忙,能保持自己的爱好还是很能给生活加点料的。 

我的大一牛津生活也差不多就是这些亮点,很充实收获也多。我也能发现,很多事情也真的是有了国交4年的铺垫,我才能在这一年有这些收获,不然光是应付学习都非常够呛了。所以我才说,国交给了我的,不只是4年的快乐时光,没想到还有毕业之后的未来。大学跟高中真的非常不一样,所以如果你现在还正在读国交,请你一定要好好享受在国交的时光,你可能没想过,能有机会睡很多懒觉,需要应付的任务只有作业和考试的生活,可能只剩下这一段时间啦。 

今天,我以国交为荣;明天,国交以我为傲。前半句是这样的,后半句我们都在努力中。

 image.png


入学仪式(Matriculation)时与国交朋友们一起拍照

  image.png


和牛津中国学生会成员一起举办Singing Competition

舒振慧 Betty

深国交2016届毕业生,就读于香港大学

 image.png

带着问题出发,处处都是答案的线索 

从“水围放假高中”毕业已是两年多前的事了,后来的我来到了“香港放假大学”,偶尔会趁着短假期回母校,和老师们讨论着最近的生活,在最爱的排球场听着球友们讲着国交或是大学里的点点滴滴,逆着时针回顾了一下所走的路,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想起当年从“四大名校”转来深国交时惹来众人困惑的目光,后来我和伦敦说再见后投入香港的怀抱也让人十分不解。站在当下,我没法过多地解释当时是出于什么原因,我对港大的喜欢可能始于单纯的一见钟情,但只有到真正成为她的学生时,我才开始对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比起简单的对所做决定的肯定与否,我可能更常思考决定后该如何继续向前,不过当初我时常觉得自己是个“似乎没怎么做好准备就上了大学”的人,在港大的确得到许多经验教训:

港大给我上的第一堂课——自己要对自己的事情跟进到底。

当年申请季时,不巧遇到了人员变动,错过了一些重要通知。本以为煎熬的申请季在收到offer后便“万事大吉,只欠过con”,其实很多入学前需要办妥的手续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香港的院校可以因为学生户籍不同、学系不同而分出很多不同的情况,留学顾问的离开的确使我在拿到offer之后对后续进展以及特殊情况缺乏关注。在这里还是要提醒下大家,也许你很早就拿到了港大的offer,但仍想着“拖到最后一刻再决定”,这看上去没有什么大问题,只要你了解清楚什么时候该准备什么,以免错过一些重要的ddl,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到了大学,最开始的需要转变的便是“以前不用你操心的,现在也只能由你自己去亲自关注”,不再会有人为你的行为负责。

港大给我上的第二堂课——懂得挖掘你身边的资源。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和资讯不过是“一指之隔”。我们应该逐步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挖掘者”。入学初期,我也因被动而错过不少,当我意识到要想适应大学、新城市生活节奏,我必须作出改变,采取行动后,很快便在这所学校里找到了自己愿意花时间去关注的话题以及活动。从小事做起,也许就会收获不少信息——路过海报墙时多看几眼,查邮件时特别关注下来自学生资源中心或是其他自己感兴趣组织的邮件,和朋友闲聊时多问一句“最近在关注什么?”……尽管现在大多资讯可以在网页上获得,我仍鼓励大家初期可以多和身边人交流。面对陌生的环境,抱着学习的心态走出舒适区,收获的一定会比想象中的多。

港大给我上的第三堂课——资源再怎么充足,它仍非常有限且不应被滥用。

身边不少朋友对香港的不满都因为它的“小”和“少”,有些东西有钱买不到,当然更多东西是不够钱买(笑)。刚入学时,我浏览着各种活动,关注到活动Quota后面跟着的小数字时,难免会有不满。不少有意思的活动不仅人数极其有限,还需要参与者缴付定金,参与后才会退还,有些活动还会严格地限制无故缺勤者参加后续活动的次数……这些规则看上去很“不人性化”,但我在后期加入学生社团时才突然领会到它背后的道理,深国交培养了我们对高质量活动的追求,而当大学或是社会上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时,我们应该用一种珍惜的态度去面对它们。而之前提到过的向身边人寻求帮助时,则更不应该take it for granted,大部分与你只有一面之缘甚至素未谋面的人并没有义务和责任去替你考虑事情,他们肯花这样的时间,我们应该真诚地对他们表示感谢。

站在大学阶段的中间点,我似乎说了很多刚从起点出发时的经历及感悟。这也许也和我这学期的经历有关——这是我第一个不在学校学习的秋天。跳出学生身份,才更能看清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在上大学以来,一些过去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问题总是闪现脑海,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如何和自己相处?”、“在‘学会学习’这件事上我付出了多少?”而常常我似乎没法给出让自己满意的答案。这些问题,使我的大学生活变成了一场关于自我的探索之旅,面对未知的内心,开始时我的态度很简单:不勉强自己做不喜欢做的事、不抗拒那些旁人觉得没意思的活动。过去的两个春夏秋冬里,我不仅一次感慨——若要在港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难免有点“可惜”,关于“生活”这一课,原来我们要学习的比想象中的多更多,而我的大学生活正是因为主动挖掘而有了许多过去从未有过的体验。

校园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HKU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在入学的第一学期,我就被港大的通识教育部门深深吸引。当时它与香港电台合办的《大学问》讲座成了全校甚至全港热话,我在校内听到了包括商界(任志刚)、文学界(龙应台)、娱乐界(陈奕迅)等不同领域知名人士的分享后,成了它的忠实“捧场王”;而在后续的活动中,我收获了一位心灵导师、灵感源泉——话剧导演林奕华先生……假期通过港大申请了一些“向外走”的项目,一路向北到达北大,“混在”众多社科同学中听着国际关系的教授及研究院们探讨当今世界的局势,独自在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里感受着历史与现代的碰撞;踏上了加州这块热情四溢的土地上,和世界各地的同龄人在Stanford U一起思考、一起出游、一起约定去拜访彼此所在的大学……走出去后再回到港大,更加了解自己想要继续在这所学校里探索的是什么,也对这座交通发达、生活便利、中西交融、活力四射的城市更加喜爱……

如今的我身在校外,以一名职场小白的心态再来回顾我的学生身份,更加“羡慕”学生时代里,我们被教导、被“鼓励”犯错,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可以更快在大家的包容和指点下迅速调整。无论是学生还是将来要演绎的更多角色,共同点都不过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尽管很多时候这是一个充满冲击,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不断思考、尽量享受这一过程。

 image.png

 在港大组织了一次排球赛

 image.png

和来香港游玩的夏校同学们夜登太平山


 image.png

在Srandford U 上的聚会

 卜至祺Woody

深国交2012届毕业生

剑桥大学本科毕业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

现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博士

 image.png

丈量志向的尺与度

 概率学里面有一个叫测度论的分支非常有意思,它是测量集合的学问,对于理解不同空间的联系十分必要。举个不严谨的例子,对于一个苹果,如果用“颜色”这个标准去量,可以得到红色这个结果;如果用秤去量,可以得到重量;如果通过体积去量,可以得到体积。同一个事物,不同的测度会看到不同的性质。 

生活也是一个道理。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只剩下一天,他可能会想不计后果地疯狂挥霍。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向喜欢多年的姑娘表白,花光存款去最高级的餐厅,说出所有的忏悔等等。这些在平时不会做的事情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如此重要,恰恰反映了出了一个事实:只用一天的时间,能做的事情太少了。 

正是由于重要的事情做不了,那么本来不那么优先的事物,重要性就相对提高了。 

24小时,看不完一本书,玩不完一款电子游戏,无法深交新朋友,去不了没有签证的国度,买不了需要攒钱的东西。只有一天,太多事情没法做。就算想要刮目相看,也要三日时间。 

但是一个月的时间呢?可以看完一本600页的名著,背完3000单词,准备完世界上绝大多数考试,认真学完一门专业课,减肥10公斤,学会织毛衣,学会做饭,学会冲浪等等。 

一年的时间呢?可以完成高考复习,可以攒钱买一辆车,可以周游世界,读一个硕士,掌握或者至少入门世界上任何一门技能:编程,炒股,健身,乐器。 

十年的时间呢?可以精通一门外语,可以看懂相对论,可以买一个房子,读完一个博士加博士后,可以成家立业,可以磨一剑。 

同样的事物,用更大尺度的时间去衡量去规划,可行性和重要性都会大不相同。 

在大学中,有很多学生会贪图外快而做一些小项目,从企业兼职到翻译家教,每小时几百元的收入似乎物超所值,实际上错失的是和精英师长的相处时间,吸收高浓度知识的时机。往往眼前巨大的利益,在多年后才发现不值一提。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如果总是急功近利,则永远走不到领域的顶尖。而那些站在高处的人,心中必有一把巨尺。 

更进一步,虽说重剑无锋已然威力十足,如果巨尺之上,刻度却是精细,则世间再少有难事。 

若把人生看作马拉松,短视之人如同按照短跑的方法一开始就全速奔跑,力气很快衰竭,必然无法完成全程。日本马拉松世界冠军山田本一在自传中透露过自己跑步的秘诀:每次比赛之前,他都要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他分解成多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很多人志向远大却总是纸上谈兵,归根到底,就是心志太大,忽视了小问题上的耽误和松懈,误以恶小而为之。 

精致的规划会让人着重思考如何分解大的问题,从而达到对大目标更深层的理解,剖析出一开始难以注意到的细节,进一步减少规划的意外性,也就间接地提高了整体的效率。如果把一年的计划分割成2小时的小计划,每天哪怕只学习8小时也有4次调整补正的机会。如果一整天都犯懒,愧疚感也加倍。反之,如果总是能超前完成计划,也可以早早地补充新的目标,瞄准更远的地方。庄子《南华经》载有庖丁解牛的典故:庖丁刀工出神入化不在于力量和眼神,而是基于其对于牛体结构的理解,才能将巨大的肉牛分解。优秀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在用刀砍骨头。而庖丁眼中,不曾看到整只的牛身而只有一块块小的牛骨,刀刃穿插其间,以无厚入有闲,游刃有余。所以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头牛,仿若刚磨过一般。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志向越宏大,尺子越长,规划力越强,精度越高。这把尺子将会用来丈量一个人的格局大小,前途明暗,成就高低。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设计自己的尺子。而锻造一把优质的尺子的秘诀就在于切记: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一屋不扫者,又何以扫天下。

 

免责声明 - 本贴图片及人物头像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站旨在向全中国全世界华人宣传推广我的母校,认知我的母校,喜欢我的母校,实现母校“办中国最好的国际学校”的宏伟志愿,希望你、我、他、她共同促进母校的成长与发扬光大 。

版权声明:“备战深国交网”除发布相关深国交原创文章内容外,致力于分享国际生优秀学习干货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原谅,并联系微信547840900(备战深国交)进行处理。另外,备考深国交了解深国交及计划参与深国交项目合作均可添加QQ/微信:547840900(加好友时请标明身份否则极有可能加不上),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非常欢迎品牌的推广以及战略合作,请将您的合作方案发邮件至v@scieok.cn

本文链接:http://www.scieok.cn/post/680.html

深国交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学在国交  牛津大学  微信公众号:scieok
微信号:ScieOk_cn

加微信,发送 2021 即可进群获取深国交备考资料,并有定期分享相关教育心得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支付宝账号

财付通账号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深国交2023年英美本科录取小计

    深国交2021年英美本科录取小计

未标注”原创“的文章均转载自于网络上公开信息,原创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  
深国交备考 | 如何备考深国交 | 深国交考试 | 深国交培训机构 | 备战深国交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www.ScieOk.cn Some Rights Reserved.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23092号-1商务合作
友情链接:X-Rights.org |中国校园反性骚扰组织 | 留学百词斩 | 南非好望角芦荟胶 |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网 | 备战韦尔斯利网| 备战Welles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