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化教育理念 » 正文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成长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

7565 人参与  2021年02月20日 19:26  分类 : 国际化教育理念  评论
随着21世纪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变得愈加平坦,知识已经完全没有国界,接受国际教育成为很多家庭的新选择。针对2020国际部和国际校的发展现状,新东方国际教育北京学校校长谢强先生对如何择校国际教育的意义、判断孩子是否适合出国留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也许能够给家长们一点启发和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成长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  国际化教育理念 第1张

新东方国际教育北京学校校长谢强先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过去五年,每年7月和9月,每届新高一学生进入北京新东方美本培训板块的都要超过1500人。他们遍布国际部和国际校,我得以看见四届毕业生的走向,完整地跟踪了两届学生整个高中三年的成长,每一届学生中都有十几个非常亲近的学生和家庭。我目送他们走进了国外大学,也深深地记住了他们的故事。

有人说,国际部和国际校的水很深,所谓水深,指的是潜规则多,就是实际和对外说的不一样。所以在新的择校季到来之际,我想把一些话说出来。

在教委政策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今年国际部国际校招生的明朗度会进一步下降。我爱说实话,只保真,不保对。当然,我的进步在于——凡表扬,皆指名道姓;凡批评,都不直呼其名。借这篇文章,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给“现役”和“预备役”的国际教育受众一些最新的观点和信息。

好申请和好学苗

家长把孩子送进国际部国际校,要经历三个阶段。先是择校,二是体验,三是产生评价。择校是最难的。

我今年在新东方搞了个12人战队,拿出我的精兵强将,重点推荐26所学校,粗略分三类。

第一类是公办校成立或公办校挂名的,一共18所。海淀8所:十一、人大附ICC、101、首师附、北大附道尔顿、八一、清华附奥森、人大附西山;西城6所:实验、四中、师大二附中、师大附中、8中、35中;东城1所:二中;朝阳2所:80中、人朝分;丰台1所:12中。

第二类是乐成、鼎石、世青这三所国际校,有些门槛儿,洋味儿更浓。

第三类是以王府、汇佳、海淀外国语、21世纪为代表,以及我的母校走个后门,北外下属的ICC,这类民办私立的国际校也有大量学生,有京籍有非京籍,也有京外学员。

所谓择校,先明确类别,是去公办校国际部,还是去国际校,然后再进去细选。需要提醒家长的是,我这两年一个重要的认知改变是,非京籍在公办校国际部的可能性并非像政策收得那么窄非京籍家长需要持续和意向学校保持充分的直接沟通,勇敢地参与选拔,还是有不小机会的。

如果把学校的角度搞清楚,很多具体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学校的招生理念分两种,有的更在乎钱,有的更在乎面子。有公办校背书或者受到普遍认可的国际部,把学生招满,更多是脸上好看;而其他学校,多一个学生就多一份钱,本质与新东方这样一个商业机构没有区别。但是无论理念是什么样,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要产出好的录取结果。

无论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样子,每个学校对录取都是极度敏锐的,既对自己,也对同类。比如北京四中国际校区虽然不对外显摆,但连我认识的几个现高一的同学,都对我说“我们今年出了普林斯顿”。这样的申请结果,对于学校的士气提振非常重要,也无疑增加了招生底气。同理,今年21世纪出了芝加哥,王府也出了芝加哥,那么同类学校就感受到巨大招生压力。

这里请注意,这个招生就是普遍意义的招生吗?

比如说,我在新东方待久了,认为招生就是多招生,有增量,完成预算,超额完成预算。但是国际部国际校的招生,是招好生。今年出了一个普林斯顿,这一届新生就会招来更多的好学苗,三年后可以出来两个三个普林斯顿。

所以,出好录取,招好学苗,是国际部国际校的第一压力。

在朝阳区,“人朝分”一直是个雄心勃勃的国际部。他们的初三下的0.5政策,每年打响国际部招生的第一枪。去年底,应“人朝分”一名同学的邀请,我和我们美本精英计划高级主管高文成一起参加他们的音乐节。我俩坐最后一排看歌舞,我们那个学生的节目压轴,人家跳完了下了舞台,我们两个傻老爷们儿跟人家小丫头都合完影了,眼看着散场了,一位中年女老师冲上讲台,中英双语,用激动的声音向全体同学汇报道:

“刚刚收到消息,我们一位同学被牛津录取了!”

全场师生一片欢腾,我和高文成也被感染得欢呼、鼓掌。紧接着第二天,“人朝分”又出了一个剑桥,所谓今年“牛剑合璧”。人朝分的同学来新东方学习的比较多,孩子嘛,平日里自然对学校有褒有贬,但是牛剑一出,一个同学对我骄傲地说,“老师,我们学校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好录取背后的好学苗,会导出两个话题。一是,如何看待一个学校录取榜的水分;二是,好学苗诞生的背后故事。

北京东部的一个国际学校,这两年被家长们议论的比较多,我的一些同事、朋友的孩子也在该校就读。连续两届了,这个学校的美国申请都一般,今年终于出现了两个很好的录取。但是经有家长考证,一个好录取是韩国人,不是中国人,“不作数的!”可见家长之精明。

但是,我们也经过了解发现,这个学校确实是很国际的学校,没有我们擅长的“智谋”。与申请相关的IB大考成绩,这个学校也比较低,可是,这个成绩很真实。不像有的国际校会劝告成绩一般的学生不参加IB大考,以免影响该校平均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又很喜欢这个傻乎乎的实诚学校。所以,他们的录取榜,整体来说是值得信任的。

这几年,对多数学校录取榜的观察,重在三点:

一,优秀的录取是否产生在当年,还是把过去几年的凑在一起发布。

二,好学苗成就的好录取,在大多数的学校都是个案,我们会观察整体表现,有多少人进入美国的前十、前二十、前三十、前五十。请注意,是美国,不是世界。美国的实,世界的虚。

三,看人头,不看offer数量,因为一个好学生可以有很多好学校的offer,他会拉高一个学校好offer的总量和平均数。这方面,二中国际部就非常实,至少连续两年了,他们都是一个学生照片对着一个确认的学校。

对于好学苗的招募,我也经常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国际部主任,我会怎么吸引好学苗?不可抗力很多啊。比如,好学苗在东城,不想跨区跑那么远上学,我就想去二中国际部;再比如,我初中就上了人朝分、人大附西山,对学校有了感情,我就不想走了,高中就留本校国际部了;再比如,“老师,您的学校我就不考虑了,我就想穿上人大附中的校服!”

哎呀!岂不是很崩溃!

如果我是国际部主任,我会懂得,如果我的国际部在招募好学苗的时候有先天劣势,我可能要从“好学苗招来好学苗”调整到“好录取招来好学苗”。在新东方近20年的工作经历,尤其是与新东方前途留学的密切配合,让我每一年都看到诸多冷门。

还记得三年前的一个冷门,托福108,SAT还不到1400,却录进了康奈尔大学。留学申请是三要素的全面评估-学分、标化、软实力(活动、竞赛、文书等),如果学苗一般,注定标化不可能获得强有力的竞争性,再补一刀,如果标化不行,恐怕竞赛也难;那么,我们可以从学分、活动、文书等其他方面帮助学生提升,尤其长期沉浸后,学校对自己学生的了解远大于中介。把一般学苗塑造成好的录取,至少在个案上是有希望的。


是加工,还是教育?

再抓好的录取,进入藤校、进入美国前十前二十的录取总是少数。就像看到新东方的一些广告宣传后,总有不少家长说,请你们不要再宣传学霸了,那不是我们家孩子。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的命运在不同的国际部国际校是否会有不同,这是家长择校的关键。

但是近两年,我放弃了对不同国际部国际校加工能力的探索。

以前,我们的研究总是使用三段式。一是分析国际部的门槛高低,因为国际部都会公布一个中考最低分作为录取的门槛;二是分析他们的录取榜;三是依靠新东方学生众多的考试成绩数据,分析不同学校的加工环境。

听起来很对,但为什么放弃呢?

刚才我们谈了国际部和国际校对优秀学苗的追逐,但是另一个问题更重要,就是学生的另一端,最低门槛会低到哪里学生就被放进来了。那个对外公布的门槛是真的门槛吗?

四年前我写文章去谈门槛时备受攻击,现在看,我的批评者是有道理的。

除了少数非常牛的学校,多数学校都会面临学生反悔的情况,或者因为一些其他的原因,造成应招的学生人数总是达不到。这时候,学校都会降低标准,尽可能把名额招满。

很可能的情况是,只有少数学校队伍整齐紧凑,多数学校都有长尾现象。因为这毕竟不是传统日校的常规录取,这是提前录取。这些长尾会进而搅合在一起,形成不同学校生源争夺的焦点。其结果是,某一个名校,如果你进了IB或AP项目,就相对优秀,但是进了另一个项目,比如A-level,这个项目的低分学员,其分数可能与家长心中的二类学校、二类半学校没有差别。

于是,如果生源不整齐,那么我们对所谓梯队的评价就不准确。于是,就只能针对个案谈加工,无法评价其所在的集体的加工能力了。

另外,我也越来越觉得,加工能力是根植于培训的概念。它不具备教育属性。

培训机构得到学生的时间有限,春秋每周两三个小时,寒暑两三个星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孩子打进最多的激素,所以非常世俗地结果导向。有点像麦当劳和肯德基,快餐,饿了,狠狠地咬上一口,真香。

但学生和日校的关系更长久,他们在多数时间里朝夕相处,相濡以沫,日校是爸妈做的营养餐,虽然没有那么解馋,但却有大量的营养成分。教育的本质在过程,是成长。而成长的要素更复杂,更多元,难以用阶段性的结果去计量。

比如,实验中学国际部的申请结果非常好。他们拥有极好的学苗是一方面,同时,全面申请结果导向,也是好录取的另一原因。那么,我们对比一下十一国际部。

我曾经干过一件情商低至爆棚的事情。在离十一学校不远的新东方公主坟校区,应该是大前年国庆节,我给几十组十一国际部的新高一家长讲规划。我谈到十一的学苗与实验类似,但是申请结果却总是不如实验。现场的家长,有的大声质疑我,有的面露沮丧之色。其实,当时我想表达的是,十一学校国际部是个非常美国式的国际部,他们外教众多,对于平时课业和活动非常重视,但不鼓励标化及申请相关的“题外话”,认为你是什么样就水到渠成地落入什么大学。这种机制的不同,可以部分解释申请结果的差异。

对比而言,实验国际部的申请结果可能更好,十一国际部的能力培养特色可能更突出。从教育的角度来讲,不是加工结果的问题,而是成长匹配的问题。每一个家庭的理念都不一样,家长基于自身的成长和对孩子的预期不同,找到适合的环境是重要的。而找适合,是择校的实质。

我做了二十年培训,我妈当了一辈子的陈经纶中学老师,我经常对比培训和教育,我对教育的理念是更加尊重的。所以,有一次在八一学校国际部内部交流会上,我听到分管国际部的祝校长讲话,内心十分认同。

他提出分子和分母的问题,他说,做教育的,要关注分母,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在海淀区,八一学校国际部在生源竞争中没有先发优势,但是他们的教育有特点。近两年,校方与每个家庭的定期约谈已经成了八一特色。我看过他们约谈的照片,从驻校到国际部主任到各科老师到升学指导,多对一面谈,全部到场。

有几个八一学校的学生在新东方的标化学习不顺利,我找到他们的主任,想了解孩子在日校学习的特点,找解决方案。对方立即把约谈记录发给我,围绕学生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非常详尽,一目了然,让我印象深刻。

最近他们的主任刘迎慧老师写了一篇长文,谈及八一国际部的好,其中一条是包容。我想,一个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那么学霸,个性没有那么强,如果周围的环境是严苛的,他可能越来越没有自信;但如果周围的环境是包容的、是负责的,也许他才会慢慢长出绝地反击的勇气。


两套体系和两种价值

这要谈到一种更大的选择。

我的同事,他和爱人都是北大毕业,京籍,孩子本来在中关村二小,升初中时没有选择海淀六小强,而是毅然决然地去了顺义某国际学校。他说,我们想给姑娘快乐。他还引用钱钟书的话说,上名校就像出水痘,出过一次就够了。孩子就不用了。

我和他围绕这个话题,在喜马拉雅上做了一期留学真心话节目,引发激烈争论,有的家长说,谢老师,你一定把你们同事的联系方式给我,我要告诉他真相,以免日后后悔。

这确是两种观念的冲突。

如果我们把择校的时间,向下,向更低龄拉一下。到底选择好的公办校国际部,还是选择好的纯国际学校,确实是一道分水岭。以前,我更多觉得是京籍非京籍的政策使然,但至少是一度,不少海淀黄庄的京籍家庭也冲向了“顺义黄庄”,而近两年再杀回来的,也不乏其人。

在这里,我引用在顺义某国际学校长达几年的学生家长评价,并试着做一点分析。他总结了孩子在那里的几个优点和缺点。

优点:

  • 孩子见多识广,教育的广度非常好。

  • 孩子多元化,各种人才都有。

  • 学校对成绩很佛系,很包容,对成绩的追求看个人,成绩压力小。

  • 孩子在身边接受了国际化教育。

  • 注重艺术教育。

  • 注重学术诚信的培养。

  • 孩子的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强。

缺点:

  • 生源一般,孩子以为自己很强,容易满足,其实和公校比有很大差距。

  • 师资参差不齐,遇到水平低老师效率特别低。评分主观性强,不同老师评分有差别。低分不一定差,高分不一定强。低分打击了孩子的信心,高分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很强,到了IB大考,成绩偏差大。

  • 理科教育薄弱,课时少,探究式自学,到高年级发现漏洞百出。需要从初中阶段课外补习,学扎实。

  • 英语教学不足以考到SAT1500。

我认为,公办国际部的教育是更稳妥的,它有国际教育的要素,也由于依托着公办校的根基,就像一个气球系在一个大石头,飞不出去。

而纯粹的国际教育就是很纯粹,看见孩子的眼睛在国际教育下发出了光芒,令人欣喜,但这个光芒也是有代价的。

家长一句注重“学术诚信的培养”,看似简单,但孩子从小就认了这个死理,未来这个小树就长得骄傲的挺拔。那么你选佛系包容,还是SAT1500+?

这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不是政治正确不正确的问题。孩子的择校,也许是孩子的选择,但更是家长的选择,是家长不同人生经历决定的。

我们有个公办校的国际部,会有意识地引导喜欢学理的孩子转学文科类,并配以转专业的技术指导,理由是相对冷门的专业可能申请到更顶尖的大学。家长也常问我,转专业容易吗,这样做对不对。这种问题真的很难回答。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完全不适合我。我越老越糊涂了。

从我个人的经验和好恶来说,我不喜欢引导孩子做聪明的事,我喜欢引导他们忠于内心干脏活累活做扎实的事。但我不想输出这样的价值观,因为面对今天的社会,我也知道,在某些环境下,选择比努力重要。

从宏观上来讲,18个公办校国际部相对传统,像鼎石、乐城、世青那样的国际学校比较国际,王府、汇佳、海外、21世纪各有侧重,还是要认真地去了解每一个学校,找到与自己孩子的匹配。你选择何种风景的人生?更倾向接受什么样的道理?

我还是忍不住讲一个我的故事。

我上高一的时候,1990年,曾经参加过一个北京日报社举办的作文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组委会通知我参加颁奖典礼,但是我看到报纸上登出的作文时,下定决心不去参加典礼,因为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加入了一些根本不是我写的口号式语言,我无法接受。但是那天夜里,我爸我妈轮流来到我的房间劝说我去参加典礼,不能拒绝,免得留下政治污点,影响我的人生。在那个特定时期,大人们这么想是可以理解的。那个夜晚,我甚至因为父母的不理解生气地哭了。但我终于拗不过他们的连哄带吓唬,第二天去参加了颁奖,见到了一干文艺界的名人,我还找他们签了名。我虽然高高兴兴地带着奖回了家,但我从未在任何简历上写过那个市级作文一等奖。那时我虽然小,这件事仍然对我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我想提醒家长的是,孩子,虽然是孩子,但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成长中的任何一次选择,都在塑造他的价值观。

我曾公开批评一个现象,就是某国际部,当孩子托福成绩迟迟不出分时,就让他改考似乎更简单的雅思,当雅思迟迟不出分的时候,让他接受预科或直通。如果这种劝说发生在申请的最后阶段,确实,短短两三个星期无法产生奇迹,但是如果这样的劝说发生在高二甚至是高一,实在无法苟同。毕竟,当老师的,只要还有时间,就应该费尽心血拉着拽着孩子往前冲。

外教数量还是教学质量?

以前我们介绍国际部国际校,总是告诉对方外教数量有多少。

现在我不是很在意这件事了。

国际部国际校的优秀外教永远是稀缺之物。国际部国际校的外教,是教高级英语的,是教AP/IB/Alevel等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的,不是给小朋友教听力口语新概念一册的。合适的师资是不容易获得的。

一个专门研究国际学校的朋友告诉我,全中国为国际学校培养师资的大学只有东北的一个师范学院,中国学生,每年毕业两百多人,只适合初中及以下的国际学校教学。所以,外教,还是要从国外遴选。但好的外教太重要了!

师大附中国际部在众多国际部位列中等,但该校选考非常难的AP美国历史的学生却比较多,经了解,是这个国际部拥有一个很棒的美国文化美国口语外教,身高两米,秃头,跟学生们有共同话题,深受孩子们喜爱。而另外一个国际部的学生,高一经济学得A,高二经济学得C,问他原因,他说,高二那个经济学老师,美国的,太水了,高一那个老师虽然来自非洲某国,但课讲得清楚,上课计划性强。

所以,不是数量问题,也不是国家原产地问题,是离散度问题。

如果仅仅是几个老师特别好,但有几个老师特别不合格,中间的老师有的好有的差,这种水平的分化也会让学生伤心。某个纯国际学校的学生,都在这里上了两三年了,但在10年级的时候想离开,原因就是碰上了一个水平低下的外教,同学们一起向学校反映,但学校只是听取意见,并无后续跟进动作,更换老师遥遥无期。

最近几年,教委对培训机构推行了一些动作,我们虽然感到了压力,但是对培训机构的完善,尤其是师资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也经常想,国际部国际校的外教也隶属教委管理,AP/IB/Alevel也是规范的课程体系,教委应加强对国际部教师和教学的规范管理,这对国际部国际校是促进,也将是家长和学生的福音。

面对外教良莠不齐的问题,一些国际部在某些原来是外教“统治”的课程上推出了中教的“双语”教学。说大了,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如果仅仅作为一个期待孩子好的旁观者,我是认可这种趋势的。

某国际部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学生们在数理化科目感到考试难,作业不会做,纷纷去买国内的必修1必修2等教材,发现一看中文就明白了。

所以,如果是一名了解中国传统公立教学的老师,同时具备相对较好的英文水准,把知识点用中文砸实,把题目里的单词和长句给学生梳理清楚,从中文逐步过渡到英文传授,学生接受起来会更舒服。

语言类外教教学是个更复杂的问题。我一直觉得外教教英语是有得有失的。需要中外教搭配。举例。实验中学国际部在高一的时候和本部的学生学习内容相同,国际部本来也没有几个外教。孩子们会因为这个失去什么吗?未必。高一上学期指定了一本英文原著,叫Flipped,考试会考。我翻开书的前几页,语言非常生动,令人放不下来。

但是和我这个老头子比起来,学生真的能领悟里面的有趣吗?需要有明白人给讲。

这个小说开头讲一个特不认生的小姑娘,在“我们家”搬进她们那个社区时各种粘人缠人。这个姑娘不那么干干净净,鞋上都是到处踩的泥。英文是这么说的:

Her shoes were, like, caked with stuff.

我看到之后拍手叫绝。鞋上都是泥,这个动词,竟然是把蛋糕cake这个名词用成了动词,你能想见蛋糕糊在脸上的样子吧,就是现在这双鞋糊上泥的样子。类似的动词用法,我想起特别爱讲哈利波特的孙亮老师说,一个人伸长脖子去看,伸长脖子用哪个词?作者罗琳用的是crane,仙鹤,起重机,也是把名词生动地用成了动词。那么,这样对于单词抽丝剥茧式的串讲,中教还是外教更合适?

语言学习有两个方面,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中外教侧重不同。有一本名著,叫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是一个美高学生的阅读书目。书中的女主人公一辈子结了三次婚,美高的教学法是让孩子讨论这三个老公到底谁最好,大家争得不亦乐乎。但是,我捧起这本书时,却觉得从语言形式来看,开篇序言这句话的语法点如果不讲,实在是太可惜了:

“Ships at a distance have every man’s wish on board.” So begins Zora Neale Hurston’s novel about a woman’s search for her authentic self and for real love.

从so开始的语法点依次是:

So指什么?指前面这句话。

是倒装吗?是。

正常语序是什么?novel主语so状语begins谓语。

为什么倒装?强调so指代的这句话。

还为什么?没有了……

真的吗?没有了……

错!还因为就近原则。

谁就近?about想去凑近novel。

否则呢?否则就变成了the novel so begins about a woman’s search for...

这样怎么不好?about修饰novel,可是离得太远了!

那离近了说呢?the novel about a woman’s search for her authentic self and for real love so begins.

天啊!你不觉得主语太长了吗?主语14个单词,谓语才1个单词。你不晕吗?

这叫什么?头重脚轻!

很丑!

英语还有美吗?当然了!

你看search后面是不是很整齐?

For 1是for authentic self

For 2是for real love

上联的真authentic对下联的真real;上联的f不咬唇对下联的v咬唇。

为什么for写两次,贫不贫呀?不贫,作者在提醒你,我对仗工整。

以上这么讲,我这个中国人可以。但外教还在他妈肚子里就听过这样的英文,都习惯成自然了。这得是一个多么自省的外教才能抠出这样的语法!但我们的孩子需要啊。

不是外教多了就好。首先是外教的质量,其次是中教双语教学的变通,最后是中外教配合的问题,是中外教共讲一课书、是一本书的同课异构问题。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超越教师去观察教学设计,也会看出不同国际部国际校的差异。我不知道这么看是否有失偏颇,但我总是能透过教学设计感觉到一个学校的责任心。

以下是101国际部在高一时的每月原著阅读书目:

7月: 《记忆传授者》

8月: 《人鼠之间》

9月: 《夜》

10月: 《芒果街小屋》

11月: 《时光机器》

12月: 《圣诞颂歌》

2-3月: 《伟大的盖茨比》

4月: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5月: 《动物庄园》

6月: 《喜福会》

这些书是有共性的,薄和可读性交叉。我手头正常32开本的《人鼠之间》正文共106页;窄32开本的《动物庄园》paperback正文141页。从语言难度来说,只有《时光机器》较难,其他都可以进入。而相对较厚的两本书,《记忆传授者》和《喜福会》,前者是青少年小说,后者是中美文化冲突的背景,可读性都很强。

我认为这些书目是经过了选择的,符合高一学生欠着脚能够到的水平。尤为重要的是,101国际部重视阅读后的输出,要求高一上学期,学生为每本书写500字的分析;到了高一下学期,每本书写800字到1000字的分析。有了输出,阅读就有了目的,帮助过脑子。


同是原著阅读,有的学校的书单不是这样。以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为例。我个人是塞林格这个人和麦田这本书的粉丝。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叛逆少年的故事,文字简单,反映了美国二战后的文化特征,点燃了垮掉的一代。你会问,如果是这样,这样的书目进入书单岂不是很合适?不是的。

我是在三十多岁时才理解了这本书。年轻人是看不懂的,除了那些骂街的英文会让他兴奋。这本书远不是一本青少读物。当初成功暗杀列侬的人,射杀完列侬蹲在路边读的,就是《麦田守望者》;几个月后暗杀里根未遂的那个刺客,怀里也揣着一本翻烂了的《麦田守望者》......

我孩子适合走留学的路吗?

这一两年,我看了很多想了很多,思想越来越解放,有三个结论:

如财力不支,好好在国内读大学考研究生。

如有小钱,出国读研;有中钱,出国读本科;有大钱,出国读高中。

不一定是美国,英国、加拿大都行。最好是英语国家,语言全世界通用。

还有两个不:

学习很差、不自律的孩子,再有钱也不出国

性格过于内向、心理不成熟的孩子,再有钱也不出国。

以上五点就够了。其他不重要。

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谈这个问题,因为几乎所有的国际部,都会在中考出分当日获得一些中考失利、原来完全没有准备出国的学生。他们的父母是小白,孩子从来没有把出国作为选项,带着中考失利的巨大挫败感去国际部国际校面试,任人挑选。

这个开始本身,就注定了这条道路的艰辛。

出国留学这个决定,最好是小升初后就确定,最晚是中考前全家达成一致,让孩子带着一个明朗的目标去面对中考。一个家庭,该是一条齐心协力挥桨向前冲的小船,无法承受左右摇摆。

对国际部国际校的判断,包括录取之前参与加试的过程,站的高一点,都可以当作是对最终留学的长线准备。综合文章前四点,我们看入口、看出口、看匹配、看教学,这正是三年后留学申请的演练。

一个国际部主任和我说,如果面试时,家长坐在孩子旁边喋喋不休而孩子却少言寡语,他们会担心这样的孩子适合不适合出国,这样的妈妈能否培养出未来要在国外独立学习、生活四年到六年的孩子。所以,我们考察的是国际校国际部,反过来,也考察的是我们自己。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周成刚在路上

版权声明:“备战深国交网”除发布相关深国交原创文章内容外,致力于分享国际生优秀学习干货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原谅,并联系微信547840900(备战深国交)进行处理。另外,备考深国交了解深国交及计划参与深国交项目合作均可添加QQ/微信:547840900(加好友时请标明身份否则极有可能加不上),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非常欢迎品牌的推广以及战略合作,请将您的合作方案发邮件至v@scieok.cn

本文链接:http://www.scieok.cn/post/1770.html

国际化教育理念  微信公众号:scieok
微信号:ScieOk_cn

加微信,发送 2021 即可进群获取深国交备考资料,并有定期分享相关教育心得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支付宝账号

财付通账号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深国交2023年英美本科录取小计

    深国交2021年英美本科录取小计

未标注”原创“的文章均转载自于网络上公开信息,原创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  
深国交备考 | 如何备考深国交 | 深国交考试 | 深国交培训机构 | 备战深国交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www.ScieOk.cn Some Rights Reserved.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23092号-1商务合作
友情链接:X-Rights.org |中国校园反性骚扰组织 | 留学百词斩 | 南非好望角芦荟胶 |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网 | 备战韦尔斯利网| 备战Wellesley